如果有人说,一次党主席选举可能决定台湾是否还有最后的和平机会,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夸张。但张亚中在黄暐瀚的广播节目中确实表达了这样的观点:若他落选,台湾可能会失去走向和平的最后窗口。
10月18日,在国民党党主席选举倒计时的日子里,张亚中坐在话筒前,声音既沉又急。他把两岸关系形容成“堰塞湖危机”,说水位已经高到不忍直视,随时可能溃堤。几句形象比喻后,听众能感受到那种“眼看要崩”的紧迫感,像是家里水管咔嚓一声,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淹了客厅。
张亚中提出的“统和式统一”实质是先把两岸“连起来”。这不是逼你立刻把台湾交出去,而是先修桥铺路、签和平协议、搞合作机制,把交流和共同利益织成一张网,慢慢修补裂缝。他列出了三项不可回避的现实:宪法下的一中政策、政治与经贸的紧密纠葛、现状无法长期维持。就是先把能做的事情做了,给未来留条退路。
他还强调党内改革不只是为了选票。“蓝白合”应像“双重奏”,不能只靠高层合拍,必须从基层拉弦合声。为此,他主张提前一年公布选举办法,避免密室交易;推进数字化,更新党员资料、做好线上投票。这些措施既是拉票手段,也是重建党内信任的步骤。透明一点,大家心里踏实些。
谈到郑丽文和罗智强,张亚中显得有保留。他回想四年前那句“台湾人也是中国人”曾遭党内排斥,认为对手当时站在不同阵营,动机未必纯粹为改革。他提醒基层看清路线分歧,不要再被花言巧语带跑偏。
更关键的是,张亚中把目光投向2028年大选,警告若国民党再失利,台湾的两岸处境会更被动。他用堰塞湖的比喻再度强调时间紧迫性——现在不启动对话,等到坡上滚石冲下去,后果就难收拾。换句话说,机会窗口不是无限的。
这番话既是一记战略宣示,也带着感性的动员。把和平、改变放在同一张桌上,一方面吸引那些渴望破局的人,另一方面也会触动担心路线激化社会分歧的群体。有人会觉得他勇于提出出路,有人会担心这条路会激起更多争议,这两种声音都很真实,也都值得倾听。
选举不只是党内的事,最终关乎我们的日子要怎样过。你愿意把未来的平静押在谁的牌上?哪一种“连起来”的路径,才能既保障台湾的安全又保住尊严?国民党要想重振,是不是得既会说服选民也会稳住民心?这些问题比一次党内投票更重要,也更现实。你怎么看?
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